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会上宣布,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历史性突破,5G网络、算力体系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全球领先成果。发布会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以及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在规模和技术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5G基站455万个,较2020年增长5倍,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实现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及95%以上乡镇镇区连续覆盖。千兆宽带用户规模达2.26亿户,较“十三五”末增长12倍,10G-PON端口数突破3000万个,形成全球最大的“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5G行业虚拟专网数量超4.2万个,覆盖矿山、港口、电力等74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案例累计9.4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5万个,显著提升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水平。
我国算力总规模达302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40%,增速达75%,存储容量突破2000 EB。国家数据局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等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加速,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2以下,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超50%。
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了“智能中枢”。刘烈宏表示,“缺芯少魂”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东数西算”工程已贯通东西部直连网络,时延降至20毫秒以内,贵州、内蒙古等西部节点承接东部算力需求占比达35%,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并降低能耗。
刘烈宏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全国已建成32个数据交易机构,2025年上半年主要的数据交易机构新挂牌上架的数据产品达到3328个,同比增长70%,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供给表现尤为亮眼。
优质的数据供给,带动了各行业用数水平的提高,解决诸多痛点问题。上半年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覆盖47个地级市。国家数据局推动首批20个“数据要素×”试点领域,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形成典型案例300余个,带动投资超千亿元。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介绍,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泽字节(ZB),纵向看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多,横向看在全球占比达26.67%。人均数据生产量是“十三五”末的2.2倍。
《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配套措施全面落地,完成455款重要数据目录备案,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实现“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成效显著。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兴消费场景快速普及,数字化服务已惠及超过11.23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79.7%)。
当前,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3.7%,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4.3%,较“十三五”末分别提升12个和7个百分点。智能工厂渗透率超40%,培育出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在民生领域,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成,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国,省级平台开通率100%;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