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荐2025年数字适老助残产品和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数字适老助残产业从政策引导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落地与示范推广阶段。此次政策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典型案例遴选”机制,构建“技术突破-场景验证-规模复制”的产业闭环,为安防行业在适老助残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政策明确提出四大推荐方向:创新技术、互联网应用、硬件产品、智能服务,其中安防设备与技术贯穿始终。例如,在“适老助残创新技术”类别中,毫米波雷达跌倒监测、AI行为分析等传感器技术被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在“硬件产品”类别中,智能门锁、紧急呼叫系统、服务机器人等安防终端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这一布局与当前安防行业的技术演进路径高度契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其中独居老人占比超18%,对智能安防设备的需求正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
在老龄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浪潮下,安防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新定义老年人与残障群体的生活边界。
传统安防设备以“事后响应”为核心逻辑,但在适老助残场景中,技术演进路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政策明确将“创新技术”列为推荐重点,技术逻辑正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分析”的全周期管理。这一转变在政策推荐的典型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政策强调“降低老年人上网门槛”,安防设备因此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例如,市场上的适老化摄像头,通过语音控制替代传统触控操作,支持方言识别与大字体界面显示,使独居老人无需手动点击即可查看监控画面或呼叫子女。
毫米波雷达与计算机视觉的融合应用,正在重塑安防设备的价值边界。杭州某养老社区部署的“无感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卧室、卫生间的雷达设备,可实时捕捉老人步态、呼吸频率等数据,当系统检测到异常徘徊或跌倒动作时,立即触发三级响应机制:本地警报→子女APP推送→社区医护上门。其核心在于将计算机视觉与雷达数据融合,通过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人行为模型,从而区分“正常活动”与“危险信号”。
隐私保护与安全监测的平衡,是政策关注的另一焦点。政策明确要求“数据加密传输与存储”,推动安防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市场上有很多“端到端加密摄像头”,采用国密算法对视频流进行实时加密,数据仅在用户授权设备上解密查看,有效防止隐私泄露。同时,设备内置的NPU芯片实现本地化AI分析,仅上传异常事件片段,这种“数据不出户”的设计,既满足了政策对“数据加密传输与存储”的要求,又通过边缘计算将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为独居老人提供了“无感但安心”的保护。
政策在“硬件产品”类别中强调“解决日常生活迫切问题”,推动安防企业跳出单品思维,转向场景化解决方案。经济型居家安全套装的普及,印证了这一趋势——智能门锁、跌倒监测摄像头与SOS按钮的组合,以不高的定价覆盖基础安全需求,而高端套餐通过增加健康手环、燃气泄漏探测器等设备,并接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构建起“设备-家庭-社区”三级防护网。这种分层设计不仅降低了用户决策门槛,更通过模块化架构为企业开辟了持续迭代空间。
社区安防系统的规模化落地,则展现了政企合作的潜力。上海某街道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模式,为12个社区安装集成人脸识别门禁、高空抛物监测与独居老人看护的智能平台。其成功关键在于将安防设备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当系统检测到老人长时间未出门时,会自动触发网格员上门探访;而高空抛物监测数据则与物业管理系统联动,形成“预防-处置-追溯”的闭环。
适老助残智能服务类别,聚焦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数字化服务,面向电信、养老、出行、旅游、金融等服务场景,推荐能够体现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理念,为老年人、残疾人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提供支持保障作用的智能服务实践。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安防企业在适老助残领域仍需跨越多重障碍。技术适配性是首要挑战:老年人行为模式的个体差异,要求算法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同一跌倒监测系统在不同老人身上的误报率相差不小,这促使企业将研发重心从“提升精度”转向“理解人性”。
支付能力分层与农村市场覆盖,则是商业化的另一难题。农村与低收入群体对价格敏感,需开发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针对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的特点,市场开发出支持4G/LoRa/北斗短报文三模通信的太阳能摄像头,模块化电池设计。这种“低成本+高可靠”的解决方案,为农村适老安防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当前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影响用户信任度,也是需要衡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安防设备能够感知老人起身时的踉跄、听懂残障人士含糊的指令、在隐私与安全间找到微妙平衡,技术便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连接代际、传递温度的桥梁。
六部门的政策推手,既是对安防企业的考验,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在这场关乎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双重博弈中,唯有将“人”置于技术创新的中心,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为真正的适老助残,不是用科技替代关怀,而是让科技成为关怀的延伸。